生物学一级学科
发布时间:2014-05-19 浏览次数:  文章作者:

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

该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水生生物学和微生物学2011年被评为福建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本学科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其中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4位学术带头人全部具有出国留学经历。拥有鳗鲡现代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东海海水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高校水产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学科平台。近5年纵向科研总经费达4000多万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三个具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1)水生生物学:在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下,开展了鱼虾贝藻抗逆、抗病、生殖和免疫等功能基因的研究和开发,获得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近几年发表了40多篇SCI论文,在我国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研究以及DNA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研究走在国内的先进行列。从 七五开始承担了国家多项育种项目,特别是培育出了大黄鱼和坛紫菜的优良新品系,总体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2)微生物学:在国家863及省市课题的资助下,开展了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抗肿瘤、抗菌及酶抑制剂等生理活性物质及降解石油烃、农药、重金属等微生物筛选及微生态制剂研究;在虾青素、柚苷酶、L-色氨酸等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水产动物病原菌的检测与防治研究方面,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大黄鱼、鳗鲡、牛蛙和甲鱼等病害防治方面具一定的影响力。(3)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等多项课题,在鱼类主要消化酶以及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免疫诊断试剂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害以及食品安全检测。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已被PNASCancer Res., J. Biol. Chem.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300余次,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具有留学美国、加拿大、香港和台湾的经历,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学术骨干均有留学经历。学术带头人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已有2位博士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位在读。本而级学科目前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具一流的研究设施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海洋863启动的海水养殖对象遗传改良技术研究项目中,本方向教师参与了大黄鱼、杂色鲍和坛紫菜3个项目的研究,在国内海水生物遗传改良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水产动物的功能基因组学和种质资源研究方面,本学科方向于2003年建立了设备完善的水产生物基因芯片实验室,在国家863、国家基金、教育部、福建省、以及与香港、台湾、美国和日本合作研究项目资助下,开展了鱼虾贝藻抗逆、抗病、性腺发育等重要功能基因的的克隆与分析,大黄鱼微卫星标记分离与应用等二十多个项目的研究,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40多篇,在我国水产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以及DNA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研究走在国内的先进行列。

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基金和多项省级项目,完成了多种鱼虾贝藻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其成果整体水平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在海水鱼虾贝藻育种和性别控制研究方面,七五期间就参与承担对虾性别控制国家攻关项目,近几年先后参与及主持承担了国家863和福建省的大黄鱼、杂色鲍、坛紫菜和日本对虾等的育种研究项目二十多项,合计研究经费1000多万元。其中已培育出了生长优势明显、抗病力强的新品系,总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杂色鲍项目与厦门大学合作在选择育种、种内杂交与种间杂交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等方面都取得预期的成果;坛紫菜项目已培育出了生长速度、抗病力和品质都大幅度提高的优良新品系,已推广养殖1万多亩,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省级重点学科。本二级学科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研究设施。具有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和研究生创新基地。“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其教学团队于2008年获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微生物学及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于2009年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虾青素发酵法生产技术研究”、“海洋蛭弧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应用研究”项目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学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方面均已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资源与应用微生物学研究方面,在国家863、福建省、厦门市等项目资助下,以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为主线,重点开展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抗肿瘤、抗菌及酶抑制剂等生理活性物质及降解石油烃、农药、重金属等微生物筛选及微生态制剂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近5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在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方面,本方向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政府、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转化到生产应用中。重点开展谷氨酰胺转胺酶、虾青素、蛋白酶、柚苷酶、L-色氨酸、L-鸟氨酸等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技术研究,果酒、果醋、酸奶、新型发酵性饮料等发酵食品生产技术,食品中空肠弯曲菌、诺如病毒等的快速检测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研究。

在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地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 “海洋环境主要病原微生物现场监测的免疫磁珠液相芯片系统”、“海洋环境主要致病菌检测免疫蛋白阵列船载系统”等科研项目,开展了大黄鱼、鳗鲡、牛蛙、甲鱼等水产动物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研究,在国内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是水产科学和食品科学关键的技术支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均有留学经历。本研究方向拥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验条件。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获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奖,在国内有关领域中有一定的影响。

以水产动物主要消化酶以及水产食品加工过程中与肌肉品质变化密切相关的蛋白酶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化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各种蛋白酶并确定其结构特点,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体外高效表达工具酶并应用于蛋白质化学研究。本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在鱼类主要消化酶以及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及其内源性抑制剂的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21篇,发表论文已被PNASCancer Res., J. Biol. Chem.等国际权威刊物引用300余次,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利用生化手段开发新型的免疫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害及各项生理指标的检测,解决水产养殖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近5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高灵敏检测水产养殖致病菌”(2010年)、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海洋环境主要致病菌的免疫检测新技术研究”、福建省青年创新基金“海水养殖病害的快速免疫检测新技术研究”等课题。在Talant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在海洋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技术方面,重点研究淡水鱼类和甲壳类主要过敏蛋白的特点及其作用机理;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过敏原致敏性的影响,建立了过敏原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和危害消减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制备等方法,建立灵敏、特异的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方法。本方向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6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在J. Agric. Food Chem.等国际刊物(SCI)发表23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地址:厦门市集美区印斗路43号 邮编:361021 Email:scxy@jmu.edu.cn
  Copyright ?  集美大学mobile28-36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