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我国特别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海洋优势,加强海洋综合开发与管理,全面推进海洋事业发展,建设海洋强省的需要,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三个专业方向
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分工对本专业人才有着不同的需求,水产行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本专业设置以下三个专业方向:
(1)水产增养殖方向;
(2)水产病害防治方向;
(3)水产生物技术方向。
2. 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2.1 素质结构要求
2.1.1 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为祖国和人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意识和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法制意识。
2.1.2 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求实创新意识。能从事本专业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工作。
2.1.3 科学文化素质:有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2.1.4 身心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2 能力结构要求
2.2.1 获取知识的能力: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根据不同的本专业任务检索相关文献。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
2.2.2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科学研究或实践,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学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水产养殖开发和管理能力。
2.2.3创新能力(精神):有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2.3 知识结构要求
2.3.1工具性知识:比较系统地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外文科技写作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知识、方法与工具。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能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或报告,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能力。
2.3.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形势与政策、人文社科和艺术类选修课等。
2.3.3经济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渔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质量及物流管理等。
2.3.4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与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2.3.5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生态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组织胚胎学、生物统计学、水环境化学、水产动物饵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方面的知识。
2.3.6专业知识:除了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的人工繁殖、育苗、育种、养成等方面的知识外,本专业还设置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在以下知识结构方面加以强化和扩充:
2.3.6.1 水产增养殖方向: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健康养殖和育种技术、特种水产品养殖技术等与养殖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
2.3.6.2 水产病害防治方向:了解水产经济动植物健康养殖技术、掌握水产药物药理、动物病理和水产动物疾病检测与防治方面的知识。
2.3.6.3 水产生物技术方向:掌握水产动物育种技术及其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水产生物技术等知识。
3.人才培养规格
本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进一步熟悉三个专业方向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知识。毕业生应能够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教学、科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如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等基础性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方法;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应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现代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包括水生经济动植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及水域生态学知识等;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的人工繁殖、育苗、育种、养成及病害防治的关键技术,掌握水产经济动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及饲料加工与检测技术,熟悉本专业领域1个专业方向或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基本实践技能和查阅文献的基本能力;能撰写规范的科学研究论文或报告,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管理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教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修满17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62学分、专业教育90学分、综合教育18学分;在毕业总学分中,完成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不低于8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水产学、生物学、环境科学。
主要课程:生物化学、动物学、水生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藻类栽培学、水产动物饵料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环境化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动植物学实验、水生浮游与底栖生物实验、基础生物学技术实验、饵料与生态实验、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等。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4年,允许在校学习3—6年。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生命科学、动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
七、水产养殖学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表scyzx.xls)
|